德庆县文旅局那栋素雅的白色小楼,在七月明亮的晨光里静候着我们岭南师范学院“同心燃梦”突击队的到来。带着连日来在德庆学宫浸润的古意与疑问,我与队员雪柔、嘉圻怀着探秘般的心情,穿过挂满绿植的走廊,推开了这扇连接历史与现实的门扉。
甫一踏入文物陈列室,时光的尘埃仿佛在光线中轻轻舞动。玻璃展柜内,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盉静卧如谜,其腹部的兽面纹狞厉而神秘,仿佛仍在诉说岭南先民与中原文明的初逢;几件宋代魂瓶釉色温润,其独特的堆塑工艺无声地传递着这片土地上古老的生死观与信仰。雪柔的指尖隔着玻璃,沿着魂瓶流畅的轮廓线轻轻划过,眼神里满是考古学子的专注与惊叹:“看这线条,多么朴拙又充满力量,古代匠人的手温似乎还留在上面。”嘉圻则迅速翻开笔记本,用精准的线条速写下一件清代德庆特有的“鲤鱼跃龙门”陶塑脊饰的灵动姿态,低声对我说:“这些民间工艺的想象力,真是最鲜活的文化基因。”
带着对脚下土地更深厚的认知,我们随工作人员步入一间挂着大幅德庆学宫鸟瞰图的会议室。当讲解员将指尖落在大成殿那标志性的“四柱不顶”结构上时,学宫建筑的力学奇迹与礼制象征被层层剖析。更令人动容的,是抗战烽火中,德庆百姓用浸湿的棉被覆盖殿顶以避炮火的往事。“这不只是建筑史,”嘉圻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,“更是人心铸就的丰碑。”雪柔举起相机,将这幅凝聚了智慧与守护的蓝图,连同墙上那些泛黄的老照片——记录着学宫不同年代的修缮历程——一一摄入镜头,历史守护的接力棒仿佛在光影中悄然传递。
展开剩余53%访谈环节,周局长步履沉稳地走进会议室。没有客套寒暄,他展开一幅德庆全域旅游规划图,沉稳的声音带着清晰的指向:“活化历史遗存,绝非简单地修旧如旧。”他的手指坚定地点在“西江龙母文化带”和“学宫儒家文化圈”的交汇处,“我们的核心,是让沉睡的文物‘说话’,融入当代生活。”他详细阐释了以德庆学宫为核心引擎,串联起古村落、特色农产品与非遗体验的旅游动线规划。“比如,”他举例道,“将学宫‘开笔礼’仪式开发成青少年研学产品,让古老的仪式成为可感可触的文化启蒙;鼓励周边村民利用老宅发展‘儒风民宿’,让游客沉浸式体验‘耕读传家’的在地生活。” 雪柔的笔尖在纸上飞速移动,记录下“文化IP”、“沉浸式体验”、“文旅赋能乡村振兴”等关键词。嘉圻则敏锐地追问政策落地的具体细节:“周局,如何确保这些文化项目真正惠及村民,避免‘热闹一阵风’?”周局长赞许地点点头,深入介绍了政府引导、村集体入股、专业公司运营的三方协作模式,以及针对村民的文旅技能培训计划。
步出文旅局大门,正午的阳光已有些灼热。我们三人站在台阶上,不约而同地回望这座白色小楼。雪柔翻看着相机里珍贵的影像资料,嘉圻摩挲着记满政策要点的笔记本,而我心中,西周青铜盉的幽光、学宫斗拱的智慧、周局长规划蓝图时坚定的目光,正交织成一幅清晰的画卷。德庆的山水间,沉睡千年的文物正被新时代的巧手唤醒,它们不再仅是橱窗里的标本,而是化作滋养乡土、点亮生活的源头活水。我们手中所记录的,不仅是古老文脉的悠长回响,更是一个县域如何以文化为笔,饱蘸时代浓墨,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宣纸上,奋力书写充满希望的新章。这份沉甸甸的认知,将化作“同心燃梦”路上更坚实的力量,引领我们去见证、去参与更多土地上,传统与现代交织共生的动人故事。
发布于:广东省